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你的位置:杏鑫开户 > 最新动态 > 为拯救铸字厂而诞生的字体Helvetica,成为了设计师们的最爱

最新动态

为拯救铸字厂而诞生的字体Helvetica,成为了设计师们的最爱

发布日期:2024-07-29 18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挽救铸字厂的事业的新字体

1950年代,瑞士哈斯(Haas)铸字厂的老板爱德华奥夫曼(EduardHoffmann.1892–1980)发现自己公司的无衬线体FranzsischeGrotesk和Normal-Grotesk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越来越低;相反地,对手伯特霍尔德(Berthold)铸字厂的Akzidenz-Grotesk字体,却因搭上了国际主义设计风格(InternationalTypographicStyle)的顺风车,在当时显得更「现代」,也因此成为那个年代最受设计界欢迎的非衬线体。

但危机或许就是转机。哈斯铸字厂意识到他们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字体──这个字体除了要更现代、简明、清晰之外,奥夫曼和字体设计师马克斯米丁格(MaxMiedinger,1910–1980)更想设计出一种真正「中性(neutral)」的字体,一种不带有其他涵义,让读者不会被字体本身的装饰分心、能够单纯传达文义的字体。

新字体的设计在1956年秋天如火如荼展开,米丁格在图纸上来回打稿。他先是统一了过去c,s,f,j等字母笔画末端风格不一致的问题,空出了较大的x-height,让读者即使站在远处,也能清楚辨识;另外,他也缩小了字母与字母之间的间距,让整体文本看起来更为紧凑鲜明。

在新字體發表的前夕,米丁格將它命名為「NeueHaasGrotesk」,德文的語意為「新的/Haas廠生產的/非襯線體」。1957年,NeueHaasGrotesk甫正式發表就獲得極大迴響,許多設計師好像終於找到了他們心目中的「理想字體」了。

不過對哈斯鑄字廠來說,這樣還遠遠不夠,要和其他鑄字廠的字體競爭,還需要藉由更廣泛、通用的媒介來宣傳NeueHaasGrotesk。

以拉丁文命名

为了拓展新字体的使用率,1959年奥夫曼和德国史丹普印刷厂(D.StempelAG)达成合作协议,让NeueHaasGrotesk成为该公司Linotype自动排字机的预设字体。

Linotype在这里不是指Linotype公司,而是一种机器,是Line-of-type的缩写,意即「一行活字」。过去没有Linotype自动排字机时,排字员需要手动取下一个一个铅字,然后费时逐字排版。

报纸或杂志这类具时效性的印刷物,并不像书本有时间慢慢排,毕竟若今天的新闻要花好几天才能排完送印,届时岂不就成为了「旧闻」?

但在1884年奥特玛·默根瑟勒(OttmarMergenthaler,1854–1899)发明Linotype自动排字机后,将人工取字的过程大幅自动化,加速了由排版到送印出版间所需的时间,印刷厂可以在雇用和以往同样人数的排字员下,完成更多页面,造就了整个印刷产业的革新。

直到1980年代照相排版(phototypesetting)技术成熟前,世界上多数的报纸、杂志和海报都是透过这种机器进行排版。

达成协议固然是好事,不过史丹普的销售经理却觉得NeueHaasGrotesk这个名字太饶口,建议重新命名为Helvetia(拉丁语瑞士(名词)之意),但因为这个名字已经被当时的保险公司和缝纫机公司采用了,所以奥夫曼建议使用另一个名字:Helvetica,这是拉丁文「瑞士的(形容词)」的意思。

顺带一提,身为一个拥有四种官方语言(德语、法语、义大利语、罗曼什语)的国家,并以中立为信念的瑞士政府,认为若采用其中一种语言来命名国家,可能会让使用另外三种语言的族群觉得不公平,所以最后决定用拉丁文ConfderatioHelvetica(CH)作为正式的国名,毕竟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,似乎显得更「中立」。

1960年,用在Linotype自动排字机上的NeueHaasGrotesk字型被重新命名为Helvetica,但人工排字的铅字铸板仍以原来的名字销售。不过到了这个时候,其实可以把两者视为不同的字型了,因为NeueHaasGrotesk已因被放到Linotype自动排字机而对字型进行大幅度修改。于是Helvetica和NeueHaasGrotesk就此分道扬镳。

Helvetica:一个拥有51种字型的超大字体家族

早期的Linotype排字机对每个字母的字幅宽度限制是18个单位,这使得Helvetica必须在这个范围内重新绘制曲线。

随着Linotype自动排字机的需求大增,哈斯和史丹普公司在仓促中做了不同字型大小的字体家族(fontfamily)供各大印刷厂使用,像是更粗的、更细的、倾斜的Helvetica。也因为这个过程是急忙赶出来的,使得各种字型的比例都不太相同。

Linotype的字模(matrix)是双工(duplex)运行的,可以想像成是同个印章上有标准体(regular)跟斜体(italic)、或是标准体跟粗体(bold),印刷时再依据需求,印出其中一种字体。这么做的优点,是字符模具的数量可以减半,但也因为要将标准体、斜体、粗体都镶在同个宽度的字模里,势必会让斜体字母之间看起来太宽,而粗体字母之间看起来又太窄。

为了让大写字母上方塞得进变音符号,每个字母的大小也必须重新压缩调整。随着时间过去,Helvetica逐渐偏离NeueHaasGrotesk最初的设计。这些因为机器本身性能产生的限制,在迈入数位时代后仍被继承,成为现今我们看到的Helvetica。

1983年,Helvetica被重制为新生的NeueHelvetica,除了修正过去因赶工,使各字型本身宽度和高度不同的问题外,也拓展了原有的字型,变成一个拥有51种字型的超大字体家族;此外,为了让尺寸的扩充更容易,新版在比例上也做了些许妥协。而那个被遗忘在过去传统铅字时代的NeueHaasGrotesk,则在2004年被数位化,保留过去初版的精髓。

如今,Helvetica被广泛运用于知名品牌的商标中,包含TheNorthFace、Panasonic、3M、EPSON、HITACHI、LG、Microsoft、MOTOROLA、NBA、SUBWAY、SUZUKI、YONEX、WhatsApp等,甚至在台北捷运的英文标示也能看到它的身影。

说人人都爱Helvetica或许太夸张了一点,但在设计界这个小圈圈里,多数人大概都喜欢Helvetica,甚至还有「当不知道该用什么字体的时候,就用Helvetica吧」的说法呢(这当然只是玩笑话)。

发布于:天津市